高速公路的“黑科技”你见过几种?

发布时间:2023-5-30 16:30:30

作为现代交通标志的高速公路,因其车速快、通行能力大、运输费用省、行车安全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公众出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发展如此之快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当你快速驾车驶过高速公路时,可曾想过有神秘科技为你的安全保驾护航。高速公路上出现过哪些“机器人”?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一起看看吧~


浙江:“二代”智能巡逻机器人,亮相杭新景高速

2023年春运期间,在杭新景高速(杭州至长沙高速公路杭州—新安江景德镇段)芹源岭特长隧道口,由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衢州管理中心安装部署的二代“智能巡逻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图片

该护栏巡逻机器人在初代设备的基础上对原有硬件、软件端、整体外观和框架进行了全新升级,升级后的机器人在外场适应性、稳定性、智能化以及设备灵活性上均有了较大提升。

该护栏巡逻机器人可以在不同型号的护栏上进行平顺移动;还配备了更为灵敏的星光级摄像机,黑夜、白天均能清晰回传现场监控图像;此外还升级了LED信息屏,实现了LED信息屏360度旋转及升降功能,能让驾驶员更好地接收各类路况事件信息;同时在设备外场适应性上进行了增强,防尘、防水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该护栏巡逻机器人软件平台功能也进一步增强,通过软件端预案设置,实现了巡逻机器人在设定辖区范围内全自动巡逻预警。

升级版的“智能巡逻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遇到各类突发事件时无需人员赶赴现场,可直接进行现场无人化事件处置,通过自带的语音对讲、声光报警设备完成现场事件的先期处置、人员引导及现场预警等工作,有效提升了事件处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浙江:自动封道机器人来了!“秒”到事故现场 “守护”往来车辆

2月5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最后一波返程高峰。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的长溪岭隧道口,一辆轿车突发故障,行驶至应急车道等待救援。就在此刻,紧靠护栏的十几个排成一排的安全锥,开始呈一字队形,鱼贯而出,在事故车后依次摆放,形成了一条大约100米长的隔离带,自动完成应急车道的封闭。同时,后方喇叭开始广播,提醒后方车辆注意避让……事故处置完毕后,这些安全锥就自动离开现场回场充电。

据了解,这是宁波大通开发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路测的智能安全锥机器人。这些安全锥像是长了眼睛和腿一般,通过事件检测系统发现路面突发状况,云控平台自动下达任务完成车道封闭,事后又能自动回场充电,等待下一次“出场”。在高速上日夜“值班”,“守护”往来车辆,这样的“机器人”部署在宁波的高速公路上,还是首次。

与传统事故处置方式相比,这些分布在道路两侧的智能安全锥机器人可随时出发,做到在突发状况下“秒”到事故现场,能减少从报警、确认事故地点、封道到派出救援力量的30分钟时间,可快速实现路段管控、车流引导,这就大大提升了高速路面上的应急处置效率

图片

这款智能安全锥机器人,锥体顶部安装有顶灯,下方安装了4个驱动轮,可实现垂直路面方向平缓移动,这便是它的“腿”。同时,成组的“机器人”还可以像无人机一样,实现编队移动,根据实际道路状况,组成不同阵列,以适应现场环境及道路状况。

现场技术人员表示,在路面上及隧道内,安装了毫米波雷达及视觉图像感知设备,并实现了与“机器人”的联动,一旦这些感知设备发现路面上的突发状况,就通过指挥中心“大脑”,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后方工作人员只需“一键”,就能将安全锥部署到位。

江苏:国内首次!连宿高速公路“惊现”护栏板安装机器人

两条黄色的机械臂托起一片护栏板,稳稳地向前一伸——“咔”!完美地卡上了立柱和防阻块,不到1分钟,重102公斤、长4.32米的防撞护栏板就装好了。3月23日,高速公路护栏板机器人在连宿高速公路沭阳至宿豫段工程交安2标完成防撞护栏板试装。这是护栏板安装机器人在国内高速公路工程上的首次应用

图片

目前高速公路上安装护栏板的常规做法是人工安装,费时费力,特别是夏天护栏板表面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增加了安装的难度,工效很低。

连宿高速公路沭阳至宿豫段工程交安2标加大“四新”技术投入力度,联合有关科研院所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研发了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护栏板安装机器人。以往需8个工人配合才能安装一块板,护栏板安装机器人“上岗”后,仅需3个工人就能完成,整体用工成本减少一半,且安装的效率、质量和安全保障也得到有效提升。

广东:4.5秒发卡,20秒完成交费!佛山上线智慧收费机器人

高速公路智慧收费机器人是佛山在全国率先试点的智慧高速新技术,功能多样、处理高效且服务灵活。

4月12日,在佛江北高速西龙收费站南行出口看到,该出口有4条自助/ETC车道分别配置了智慧收费机器人。这批机器人呈橙色长方体外观,有上下两个可自动伸缩的操作台,让大货车、小汽车车主均能就近操作。它通过ETC识别和智能AI,为所有类型的车辆提供自助发卡与收费服务,支持ETC、支付宝、微信等多种非现金支付手段。

图片

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上班的李先生,驾车通勤需经过西龙收费站,以前走人工车道时经常排长队,自智慧收费机器人投用后,每次过收费站都选择自助车道。4月12日,李先生驶入自助车道,车辆刚靠近智慧收费机器人,就响起“机器人小E为您服务”的语音播报;选择操作台后,还有“请插入卡”“请扫码支付”等语音提示,操作步骤简单明了。据测算,李先生整个交费通行流程只用了20秒。

佛山高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辛伟松介绍,智慧收费机器人可实现全程无人值守,相较于人工车道,它能实现5秒发卡,发卡效率提高10%,平均收费时长可减少2~3秒

早在2020年8月,佛山高速公司便在西龙收费站设立全国首个智慧收费站试点,3台智慧收费机器人面向社会车辆开展试运行。2021年2月,佛山高速公司与招商华软信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收费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

据了解,智慧收费车道机器人依托云、大数据、AI等新型技术,具备功能多样、处理高效、服务灵活三大优势。它兼备ETC识别与智能人工交易功能,可识别CPC和纸券等多种通行凭证,并支持多种非现金支付手段;可节省通行时间,有效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影响;在发生特情时,既能提供智能化引导处理,高效处理常见问题,还能通过智能语音客服和视频对讲交互,针对性解决特殊情况。



江苏:车找桩→桩找车!@新能源车主 “移动充电宝”来了!

新能源车充电,通常情况下都是将车开到固定的充电桩,而在江苏无锡,一批移动充电机器人上岗了。

图片

在G42沪蓉高速无锡梅村服务区可以看到,前来充电的新能源车络绎不绝,经常出现排队等位的情况。这个时候,移动充电机器人就大显身手了,服务区内的工作人员控制充电机器人行驶至目标位置。

新能源车主俞先生表示,我们续航有300公里左右,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充到90%以上。

移动充电机器人其实就是储充一体化的“移动充电宝”。它自带储能电池,可以自主行驶到车旁,这样就解除了充电桩与车位的强绑定关系,将“车找桩”变为“桩找车”。

据了解,这款充电机器人利用晚上谷电时间为自己充电,充满后可为4~5台新能源汽车充电。当地通过充电桩利用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如果发现充电站出现新能源车充电排队时间过长的情况,就会调动一些机动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去现场,进行充电能力补充。

广东:“预警机器人”高速“站岗”,守护占道养护施工安全

实时准确监测将至车辆,“预警机器人”为高速占道养护施工“站岗”护航。在广州第133届“广交会”期间,广州交投集团下属公路工程集团在广州机场高速、北二环高速等高速公路养护占道施工现场上线了一批保障占道养护施工安全的防闯入“预警机器人”。据介绍,“预警机器人”可通过实时准确监测占道施工作业区上游过渡区前方车辆,以便及时提醒司机及现场作业人员注意避让。

图片

据了解,“预警机器人”高约1.2米,它的“眼睛”设在“头顶”,是可以及时捕捉车辆的检测器;“预警机器人”的身体便是预警主机;而它的“脚”则是一个起到固定作用的支架,可自由移动;此外,“预警机器人”还有预警副机等构件,并且在左右两端各插有一面红色小旗。“预警机器人”设置在占道施工作业区上游过渡区中前端,集区域预警、机械摇旗等功能于一身。“当社会车辆在行驶车道上进入作业区上游过渡区250米范围内且车速≥60公里/小时时,它会向过往车辆发出定向声波预警,同时向主副机及作业人员手环发出预警,提醒现场作业人员注意或及时避让。”广州交投公路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浙江:杭州首个高速公路巡检机器人试点项目启动

为提升高速公路隧道异常事件处理能力和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水平,打造具备量化数智感知、应急动态管控和多频时空处理能力的数智化高速公路,4月28日,浙江杭州首个高速公路巡检机器人试点项目在杭州绕城西复线沙坑里隧道正式启动。

图片

因地处山区,杭州绕城西复线高速公路共有25座隧道,全长2364米的沙坑里隧道便是其中之一。据统计,沙坑里隧道日均车流量约3.5万辆次,货车占比高达70%,隧道内发生异常事件概率较大,传统人工巡检和视频事件检测系统存在滞后性、不稳定性等问题,难以满足日常数字化管理需求。

据了解,巡检机器人试点项目是基于前端数据采集、后台数据分析、平台直观展示的一个数智化项目。项目建成后,通过前端机器人多频不间断巡检,将隧道内人、车、物等动态数据实时监测,并对异常事件进行全程无死角跟踪;后台经过数据计算和分析建模把隧道实时情况在平台上直观展示,管理人员能随时掌握隧道内流量情况和设备运行状况,从而更加高效、直观、准确地发现和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提升隧道安全应急管控能力。此外,巡检机器人系统还具备前期火场感知、生命探测、疏散指导、情绪安抚以及现场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效果。



江西:机器人“爬”高速桥梁 全覆盖、无死角检测

5月9日,在江西省重点建设工程遂大高速项目梧桐1号大桥处,一个智慧检测机器人如同蜘蛛一般,轻巧地爬上了桥梁十余米高的桥墩,从上到下对桥梁墩柱进行“把脉”检测。

图片

据技术人员介绍,该“黑科技”以“机器人+高位检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病害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检测时,地面检测人员通过无线遥控控制台控制机器人爬升上行,到达预定高度后停机驻留,开启钢筋扫描仪环形扫描模式对墩柱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此外在机器人爬升过程中,8个高清摄像头对墩柱外观进行全高范围内影像捕捉,经过数据分析后来判断桥墩安全状态。该机器人具有病害精准识别、全天候智能记录等功能,突破传统桥梁检测“盲区”,能够全覆盖、无死角的对桥梁墩柱进行检测。

“以前检查高墩的外观和钢筋保护层厚度,需要搭设检测平台或者人工佩戴吊装设备进行高空作业,风险很大,现在只需要在地面上操作,高墩机器人就能搞定,非常方便。”检测人员介绍,长期以来,高墩柱桥梁的检测经常采用人工控制无人机观测、远距离光学望远镜观测、近距离人工吊装观测等方式,这些方法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不高,安全风险大,且受环境影响大,仅能在晴好天气、通视等光线较好的环境下进行,尤其是对高度较高的桥梁墩柱,还存在一些“检测盲区”。不同于传统桥梁高墩检测,“桥梁高墩机器人”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可达每分钟10米,不受天气及地理条件的影响,设备轻巧、组装方便,极大提高了高墩外观病害识别精度及检测工作效率,彻底解决了高墩近距离观测墩柱混凝土病害及任一高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两大技术难题。

据悉,“高墩机器人”的桥梁检测创新应用新成果属江西省内首创。此次在遂大高速项目梧桐1号大桥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高墩机器人正式亮相遂大项目并在遂大项目高墩桥梁全面推广使用。